来源:河北日报,http://hbrb.hebnews.cn/html/2016-12/08/content_141800.htm
学者名片
赵正旭,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中心特聘专家。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仿真等研究,先后参与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等多项工程的可视化航天科技攻关工作。
本报讯(记者周洁)从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到神舟和天宫激动人心的“太空之吻”,栩栩如生的画面能实时呈现给监测人员和广大观众,主要归功于三维可视化系统。这个系统,正是由赵正旭带领航天可视化团队自主研发而成的。
朴实、严谨,举手投足间透着学者的儒雅——这是赵正旭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他的办公室,引人注目的是办公桌后摆放着的一面大大的国旗。
“国旗就是国家,是我们每个人的依靠。”作为国内第二批公派英国的留学生,赵正旭感触颇深。正是源于这样的家国情怀,2008年,赵正旭毅然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带着自己研究了16年的成果回到祖国,迅速投入到航天测控可视化技术攻关中。
有人想出钱购买赵正旭的技术,他一口回绝:“我希望联合国内科学家一起开发,把技术应用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上。”
当时国内航天测控可视化领域一片空白,没有一个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赵正旭亲自上阵编码操作,没日没夜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系统平台建立和调试,成功为嫦娥二号飞天绕月之旅护航。
“这是一个集实时仿真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可视化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平台。”赵正旭介绍,三维可视化平台可100%仿真外太空景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实时监控,基本能做到“零误差”,可以让监测人员随时观测、调整卫星飞行情况。
“这个系统的研发成功,对我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赵正旭介绍说,这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测控可视化系统,使我国摆脱了长久以来对国外开发平台的依赖,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期待着祖国航天事业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期待着可视化航天系统再建奇功。”赵正旭已成功参与了十五次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发射任务,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带领团队向更深领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