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青岛力量助力神十三“稳稳到家”

报道时间:2022-04-18

媒体来源:青岛早报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在神舟十三号“稳稳到家”的过程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青岛理工大学等驻青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其中作出了青岛贡献,而这些来自青岛的“黑科技”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之路 搜救回收任务三大新变化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返回地面,全程仅用9个多小时,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针对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这次搜救回收任务有三大新变化。

一是航天员出舱方式新。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每出舱一名便被送入医监医保载体,尽可能缩短航天员出舱后在野外环境暴露的时间。

二是医监医保模式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东风着陆场新研发了航天员专用座椅、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医监医保帐篷,形成首选医监医保车、备选充气帐篷、保底使用医监医保直升机的航天员医监医保保障新模式,为航天员度过着陆初期地面重力再适应这一关键时段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为航天员后续身体恢复打好基础。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首次启用第二代医监医保车,车内设施配备齐全,装有温度控制系统等。航天员乘升降梯进入车内,不再由搜救人员抬送。

三是返回时节应对新。这是东风着陆场第二次执行搜救回收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春季返回。针对额济纳旗春季多风沙气候特点,着陆场系统事先开展搜救战法推演,准备大风和沙尘环境救援保护措施。

未来之路 今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

记者17日从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国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建造及运营相关的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均取得成功,圆满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郝淳表示,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乘组也是由三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将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其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也是由三名航天员组成,这三名航天员将在轨和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完成轮换以后,工作和生活6个月。 据新华社

“青岛造”保驾护航

A

“火眼金睛”锁定返回舱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

返回舱着陆回收是载人飞行任务的“压轴戏”,也是关乎任务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返回舱并迎接航天员,是着陆回收任务的重中之重。

定向仪是着陆场发现返回舱的保底手段,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寒暑昼夜,它会第一时间捕获着陆返回舱发射的标位信号,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抵达落点,被誉为返回舱回收的“火眼金睛”。在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回收任务中,这副“火眼金睛”再显神威,随着由它提供的“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等关键节点信息指令响彻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大厅,在它的引导下东风着陆场又一次实现了“舱落人到”。

记者获悉,这副“火眼金睛”是中国电科二十二所针对空间站任务所研制的新一代产品,突破了测向抗干扰、虚拟极化合成等多项关键技术,设备环境适应性强、平台适应性强,支撑着陆场系统形成了应对返回舱随时返回的能力。在多次天地信标对接演练任务中,定向精度、作用距离等多项关键指标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这一声听起来比较平常的“243信号跟踪正常”却是凝聚了中国电科二十二所载人航天任务团队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开始,这支队伍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

进入空间站阶段,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和技术攻关,开发出新型机载、车载、船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产品,使我国的搜救定向技术站到了世界前沿。支撑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构建起低、中、高空域搭配,近、中、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实现对返回舱从开伞到着陆全过程的跟踪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介绍,二十二所电波环境保障团队参与了我国多次航天器发射回收保障任务,在飞行任务的幕后默默践行着国家电波传播研究从业者的使命和担当。

电波环境保障团队在回收任务前夕已全面进入重大任务保障工作状态,一方面为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提供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支持回收窗口确定;另一方面为任务系统提供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

B

“深空慧眼”守护回家路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技术护航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返回途中,还有另一股来自高校的“青岛力量”,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在飞船进入大气层之前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返回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毫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姿势,让地面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 “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势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 “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为神舟十三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据了解,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累计参加过四十一次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也是2021年第六次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具有丰富的航天工程任务保障经验。此次为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任务保驾护航,为神舟十三号飞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助力,贡献了青岛力量。

据了解,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此前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任务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任务。

C

“无电冷藏”为样本保鲜

海尔生物医疗保障科研样本安全“落地”

伴随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如何确保样本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处在稳定的冷藏环境里?这其中就有海尔生物医疗的“黑科技”。

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冰箱都可以起到冷藏的作用,但是在神舟飞船升空和返回的过程中是没有电的,要保持温度恒定就要靠相变材料来实现。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涛介绍,海尔生物医疗研制的医用冷藏箱内部有一个相变材料,在神舟飞船返程之前,航天员把完成蓄冷的相变材料从医用冷藏箱里取出来,连同样本一起放到低温保存装置里,带进返回舱。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把空间实验样本放在医用冷藏箱里带回来呢?原来,低温保存装置相较于医用冷藏箱更加小巧轻便,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压缩返回舱的总重量,以确保返程途中航天员的人身安全。

原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这项研发却经历了成百上千次探索。陈海涛说,相变材料多种多样,为了找到能够保持2℃-8℃恒温的相变材料,海尔生物医疗研发团队在半年时间里配了几百种材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稳稳确保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安全返回地球。

/

展望

/

我国载人航天将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郝淳表示,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另外它的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我国正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郝淳透露,计划明年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新成果。 “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千年来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的神话梦想将会成为现实。 ”郝淳说,中国载人航天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深空。 据新华社

/

延伸

/

航天员同款“草莓西红柿”青岛盛产

早报4月17日讯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3位航天员落地后第一餐菜谱:主食有面条、馒头、小米粥,菜品有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葱炒鸡蛋,凉菜有海带丝、川味香肠,水果有西瓜、黄瓜、草莓西红柿等水果。其中的草莓西红柿是最近的爆款水果,咱青岛即墨区也盛产此产品。

4月17日上午,早报记者在青岛蔬菜重镇——即墨区移风店镇种植基地看到,“出差三人组”同款草莓西红柿虽然一斤最高卖到了10元,但还是供不应求,成为众多市民抢购的网红水果柿子。

在即墨区移风店镇,许多菜农都把这种草莓西红柿摆到了路边销售。一名菜农介绍,草莓西红柿是一个新品种,他们家种了两个大棚,今年春天开始成熟采摘,这几天正是收获的时候,听说刚刚从太空返回地球的三名航天员“回家”后的第一餐就有同款的草莓西红柿,所以今天就采摘了大约上百斤拿路边销售,没想到一上午的时间就全部抢购一空。

“这一款草莓西红柿是2021年12月份试种,今年春天第一次采摘。因为底部有一小圈绿纹,带有青肩,看起来像草莓,故命名为草莓西红柿。别看个头不大,甜度却很高,比一般的西红柿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位于即墨区移风店镇蔬菜种植基地的青岛地平线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姜波说,草莓西红柿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有机肥,吃起来口感很好。今年刚一上市,没想到“火出圈”了。

“由于产量低,草莓西红柿的价格在8到10元一斤。 ”姜波说,一般的西红柿大棚,一亩地能采摘四五个月,产量能达到1万斤,草莓西红柿的亩产只有6000到8000斤。如果大棚全年种植草莓西红柿,一年可以种两季,算下来一亩地纯收入七八万,比普通的西红柿大棚收益要高出三分之一。

姜波介绍,草莓西红柿颜色粉红、口感酸甜,特别适合当作水果鲜食。采摘期从开春一直能持续到5月份,根据目前的销售情况和市民对这款水果西红柿的热爱,他们后续会开展采摘业务,让顾客们现吃现摘,品尝到最新鲜的果肉。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本版撰稿(除署名外)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李彦宏 钟尚蕾 通讯员 吕炳宏 宋磊王佳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三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发

4月15日晚

3名航天员向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恋恋不舍地回到神舟十三号飞船的返回舱。

16日0时44分

神舟正式告别天和核心舱,踏上回家之路。

16日9时6分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指令,神舟十三号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

16日9时30分

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神舟飞船化作一颗流星再入大气层。

16日9时56分

神舟十三号飞船在预定区域着陆,落点近乎完美。

16日11时5分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zb/h5/html5/2022-04/18/content_18902_6015482.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