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岁就参与了“嫦娥二号”绕月探测三维可视化任务,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提供技术保障……

2018年6月,再次踏入熟悉的环境,他多了另外一个身份——精准脱贫工作组队员。在团队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带领工作组所在贫困村希望小学的60多名孩子,前往北京航天城参观学习,开展航天科普活动,让贫困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航天精神。
他是郭阳,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的骨干成员,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驻北大悲村精准脱贫工作组队员。
扶贫先扶志 帮山里娃儿圆个航天梦
“参观航天城,感悟中国梦——让山里娃的理想托起祖国未来的航天伟业”时间倒回到6月30日,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村口的大巴车上坐满了60多名学周希望小学的师生,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激动又兴奋的,叽叽喳喳议论着“航天城”的样子。
“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相比,村里的孩子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非常有限。每次给他们讲到我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趣事,都能透过他们期盼的眼神,感受到他们对新知识的迫切渴望。”孩子们的求知欲,触动了郭阳,他决定帮孩子们圆梦。

这个想法得到了郭阳所在的航天可视化团队负责人赵正旭教授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经过大家共同商讨,孩子们的参观行程定在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学生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太空服;参观了用于训练航天员空间适应性和出入舱活动的操作能力的全亚洲最大的航天员失重训练中性浮力水槽。
在航天员中心展览馆,大家亲手触摸了神舟七号返回舱,近距离感受了航天员进行训练的神舟飞船模拟器、天宫一号模拟器和组合体训练模拟器。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他们深度了解到我国航天工程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工作的全过程。从小就有航天梦想的王天成同学说:“这么近距离观看航天器真是太刺激了,长大后我就要做一名航天员去太空遨游和探险。”
“山里的孩子接收外界新鲜事物较少,带着孩子们像这样亲身参观,相比于从书本上接收知识,效果要更好。”学周希望小学校长刘卫说。

“这种寓教于乐的航天科普形式,有助于他们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郭阳说,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激发了他们对航天工程的探索与热爱,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胸怀航天梦 主动请缨勇挑扶贫重担

孩子们对航天知识的好奇和求知欲,让郭阳仿佛看到十年前的自己。郭阳出生在河北威县的一个普通家庭,2008年,进入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攻读硕士的同时,他加入了学校航天可视化团队,参与的第一项航天任务就是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这对于刚刚考上硕士研究生、年仅19岁的郭阳来说,无疑是巨大机会和挑战。
面对像听天书一样的轨道根数、姿态四元数等航天专业术语和航天知识,他迎难而上,在实验室开始了“长征”。经过不懈地努力,他和团队成员尝试上百种的组合,终于从海量数据中得到了正确的轨道数据参数,拿出了“嫦娥二号”任务三维可视化平台的原级系统,圆满完成了任务。
作为团队的骨干成员,郭阳配合石家庄铁道大学航天可视化团队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二十余项航天可视化测控任务,主要包括嫦娥二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嫦娥三号等。
2017年初,根据统一安排,学校开始选派驻村干部赴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一听到这个消息,郭阳主动报名参加选派,他作为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队员,被派驻到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开展精准脱贫帮扶工作。
扎根基层出实招 专业特长助力脱贫攻坚

郭阳和驻村工作组同事的精准脱贫帮扶工作,得到了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为改善驻村干部办公和生活条件,学校不仅为驻村干部提供办公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以及被褥、凉席等生活用品,还专门划拨专项经费为驻村工作组提供保障。

大悲乡共有23个村,其中18个是贫困村。在这些贫困村里共有2800多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中,北大悲村就有699户,是全乡贫困户数量最多的村子,也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村子。
对贫困人口进行筛查识别并建档立卡,这是郭阳一开始就树立的一个工作重点。
“基数太大,需要将所有贫困人口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再把需要用到的数据一个个提取出来,再分别对应到每个人身上。”郭阳说,庞大的贫困户基数,使得数据采集、材料整理以及各种扶贫表格的填写等工作几乎很难在有限的填报期限内完成。

意识到传统的手写整理太过于耗费时间,郭阳尝试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特长运用到其中。他将贫困户家庭及个人的所有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中,石家庄铁道大学驻北大悲村精准脱贫组第一书记宋万民和工作组同事王斐负责一些必须手写的文件等工作。三个人分工合作,工作效率提升了几倍不止。
“有一组数据,邻村工作组3个人整理了4天半都没做出来,我和郭老师一晚上就做出来了,用电脑整理不仅快,而且修改也方便。传统的手写,整理过去后想再修改就需要再从一堆文件里找出来,不容易。”宋万民说道。
心系弱势群体 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

数据整理汇总后,就需要挨个入户核实情况。发现事实不符的家庭,需要按流程退出贫困户名单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郭阳还发现了确实贫困但是没有被纳入建档立卡户的家庭,今年11岁的小菲(化名)和奶奶就是这种情况。

郭阳说,调查的时候他才知道,小菲的妈妈不是离家出走,而是在娘家出车祸去世。现在小菲是个孤儿,奶奶给人打零工,祖孙俩相依为命。了解到情况后郭阳与扶贫部门及乡镇领导沟通,希望能把小菲列入贫困户范畴。

难舍困难群众 扶贫期满主动留任

驻村以来,通过郭阳和驻村工作组其他队员的努力,北大悲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实施危漏住房改造项目,帮助3户贫困户对所住危房进行修缮;实施亮化净化工程,电力改造三相线进村,增加太阳能路灯175盏;硬化村内街道8000多平方米以及田间路硬化约5000平方米;通过打机井137眼,有效地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
“驻村扶贫工作组所做的这些工作,对于村里、乡镇甚至是县里的脱贫工作都有帮助。”大悲乡党委副书记李焱告诉记者, “他们入户宣传扶贫政策,踏实认真,群众满意度很高。”
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经历,使郭阳对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2018年初,当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新一轮精准脱贫驻村干部选派工作的通知》下达后,他第一时间再次主动报名参加新一轮驻村干部的选派,并成功留任,继续在顺平县北大悲村开展为期三年的精准脱贫帮扶工作。

从航天科技工作者到精准扶贫留任村干部,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的郭阳,用科技为贫困山区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