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0.1 18时59分,嫦娥二号升空,三维可视化系统将“嫦娥二号”精彩的飞天绕月之旅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1年11月03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在万众瞩目下飞向广袤太空,迎接神舟八号的“太空之吻”。

2011年06月11日,17时38分,"太空授课"在广袤的宇宙中发来了讯息。

2011年12月02日, “航天测控可视化系统”助力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实现“遥操作操控”。

2015年09月03日, 战机从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飞行员的影像清晰地投影在了大屏幕上。

2016年09月15日, 22时28分,“天宫二号”在众目共睹下与神舟十一号和天舟一号顺利完成对接。

这众多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赵正旭教授孜孜不倦、醉心学术的身影。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RSA),也是我校著名的虚拟现实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FRSA,英国Derby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北京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部车辆试验研究所特聘顾问专家,中国国防科技实验室专家库成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库成员等,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兼任联合国开发署高级技术顾问。
深情寄语送栋梁最近小宣有幸得到了采访赵正旭教授的机会,与教授面对面的机遇可是很难得的~小宣也借此提问了三个问题,大家可以从中一窥不老男神的家国情怀。
问题一:刚刚上天的天宫二号是全国人民得到的一份中秋大礼。请问赵正旭教授,与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的技术有哪些改进呢?
问题二:天宫二号系统的研发曾经面临哪些困难呢?
问题三:请问赵正旭教授,您对咱们未来学子有什么期望呢?
下面是答案:

天宫一号与二号均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TDS系统,技术方面的差别并不大,天宫二号在细节上做了几处调整与优化。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行自主化、国产化。航天工作者们继承了当年伟大的航天精神,独立解决了许多世界性难题,也为国外相关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谈及对下一代的期望,教授向我们吐露了真情。经历过艰难留学生活的赵正旭教授,希望铁大学子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是首要情怀。四年的美好韶光万万不可辜负,要“千帆竞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度过充实的大学。每一代人对于下一代的期望都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过得更好。
赵正旭教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和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汗水与激情。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瑰宝”,究竟有怎样的精神世界与家国情怀呢?下面就让小宣带你走进我们的不老男神——赵正旭教授,聆听智者心底的声音。

赵正旭教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8年,他成为国内第二批公派英国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困难超乎想象。当时留学生每月的生活补助是125英镑,而英国的贫困线是225英镑。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赵正旭刻苦攻读,顺利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他成为了全英国最年轻的教授。
1997年8月,赵正旭教授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会见,李岚清鼓励他们这些留学人员回国建功立业。这次会见深深地触动了教授,他毅然地放弃了在英国的车子,洋房以及很高的社会地位,决定回国。
“在国外干就是为了薪水,早上起来,大部分时间泡在高速公路上,然后到了办公室上班,上了班找项目,写东西,做科研,结题了以后又有新的。总是觉着,你这一生就是为了这个吗?就是你不想干点利民、利国、利家、利他人,对你的同胞有用处的事吗?”
2008年,赵正旭教授回国定居,成立航天可视化团队。7年时间,从神舟、天宫、到嫦娥,赵正旭教授先后参与了13次重大航天任务,他研发的虚拟现实系统,将原先一串串的数据变成了三维图像,第一次把宇宙,把航天器在宇宙中的飞行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2015年,赵正旭教授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年度院士,这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最高褒奖。

敢忘千秋家国事,居安乐,思忧患。有国才有家,赵正旭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着身在海外的华夏学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我们的不老男神——赵正旭教授。
小贴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英国皇家学会工艺学院是英国皇家学会工艺、制造、工商领域的学术机构(Royal Society of Arts,简称RSA),始创于1754年,总部设在伦敦,致力于探索与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实际应用问题。1847年被英国皇室特许为皇家学术机构,19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VII世授权为皇家学术机构,被简称为RSA。自1754年创立以来,该院的17任院长皆由英国皇室成员担任,上任院长是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现任院长是长公主安妮·伊丽莎白·路易斯。每年留给外籍人员的名额不超过四个!!
大家可以看出来,赵正旭教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很不容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