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oEPW5C4F986-Mv6Cqsp_Q
在火箭内部,上百根、重达数百公斤的电缆组成了庞大的电缆网,不仅占据空间、连接操作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火箭的自身重量。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这些电缆将逐步减少甚至没有。近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运载火箭新一代测量系统完成了研制,新一代测量系统最大的突破就是无缆化,并且即将在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上实现首飞。

火箭电气系统由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的设备之间,通过电缆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能量的传递。而测量系统由于设备数量多,是火箭内部电缆数量最多、分支最为复杂的系统,数百根电缆密密麻麻遍布了全箭。
比如,长征五号火箭全箭的电缆网超过300多束,其中测量系统电缆数就占了近70%,涉及到的电缆插头总数超过800多支。
如蜘蛛网般布满火箭内部的电缆网,质量控制成为头等难题。电缆的生产、运输、安装、防护等过程中都存在质量控制难点,特别是电缆断线、绝缘性能下降,以及缩针、倒针甚至多余物等,成为质量多发病、常见病,常年困扰着设计人员。
在近3年的质量问题中,电缆问题占了20%多,是质量问题数量最多的单一产品。
不仅如此,总体设计部一室副主任夏国江介绍说:“火箭内部的电缆,光接口就有上百种,从研制到安装非常复杂,而且有些设备位置特殊,电缆不易接装。再加上在火箭飞行过程中,电缆受到振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损伤等问题。”
新一代测量系统从源头上创新无缆化技术。针对不同设备之间传输的信道带宽需求,利用TDMA、FDMA技术,开发了火箭测量设备无线组网协议,使它们之间形成一条条井然有序的“无线高速公路”。
比如,采用了无线传感器,就可以取消箭上大量的“神经末梢”电缆;而无线摄像装置不仅实现高清图像的无线传输,还避免了图像电缆的长线传输;无线供电设备也同样如此,采用无线供电和通信集成技术实现火箭的无线测发控。
另一方面是进行“集成化”,构建可重构的通用模块,对传统的各个独立设备进行通用化、模块化、板卡化设计,以灵活组态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组合,使测量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设备间大量的连接电缆也由背板印制板线取代。
总体设计部一室设计师张金刚说:“以前的测量系统就好比是枝繁叶茂的一颗大树,分叉多,分支细,现在就剩下核心组合之间的主干电缆,外围设备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枝干清晰,数量少,重量轻。”
无缆化技术让电缆杳无影踪,电缆网的简化,不仅降低了设计的工作量,操作、连接简化,试验、测试、总装的效率都提高了,而且再也不怕收电缆、铺电缆时一不小心碰断一根小细缆,让设计人员从难缠的质量问题中彻底脱身。
由于省去庞大繁多的电缆,火箭减重效果明显,可以“轻装上阵”了。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仪器舱为例,若无缆化后,仅传感器部分能减重近60%,而长征七号甲火箭末级若综合采用无缆化和集成化后,箭上设备数量将减少40%多,重量减少一半。
张金刚说:“火箭减重上百公斤,运载能力就相应提高了,现役火箭如果全面换代升级,将犹如脱胎换骨一般旧貌换新颜,大幅提升自己的本领。”
无缆化是未来火箭的发展方向。后续,新一代测量系统在无缆化的基础上,还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智能化,成为未来智慧火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