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FjahikQjL4hOb7G7jy8OQ
本文转自上袭智研院,作者:王世伟
本文论述了“信息疫情”的概念和十大特点,包括传播的快速性、信息的过载性、关注的大众性、涉略的广泛性、内容的动态性、空间的跨域性、媒体的社交性、污名的歧视性、真伪的难辨性、效果的危害性。
略论“信息疫情”的十大特点
“信息疫情”(infodemic)的英语构成为information+epidemic的组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病防范主任Sylvie
Briand博士较早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权威解读。她指出,伴随新型冠状病毒的疾病疫情爆发的,是与病毒相关的“信息疫情”(infodemic)的爆发;“信息疫情”指的是过多的信息(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反而导致人们难于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导,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认识、理解和控制“信息疫情”有助于人们对疾病疫情的响应。[1]
2020年2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召开了创新研究会,在这个需要全球科学家联合起来应对的优先级研究内容中,“信息疫情”(infodemic)成为聚焦新词,被认为是各种繁杂的信息传播速度远比病毒快得多、普通人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2]综上所述,可以对“信息疫情”的概念做出如下的归纳,即“信息疫情”是指与新冠病毒来源、传播与防治相关的信息过速与信息过载的爆发状态,将带来恐慌和混乱等系列问题。对2020年初以来“信息疫情”的发展态势和内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其具有以下十大特点。
1 传播的快速性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并发的“信息疫情”感染者的累积增量则每时每刻都可能呈指数增加,存在着感染者瞬间急速扩大的危险性,有些不明真相的谣言更使传播速度加快。这种传播的快速性成为“信息疫情”的最重要特点之一。诚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020年2月15日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表示的:“在对抗疫情的同时,国际社会还需要同虚假信息和谣言做斗争。假新闻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也非常危险。”[3]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全球的传染性,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共同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全球注意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聚焦点,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速率。在中国,过去一个月中曾出现了千万乃至亿万等级的刷屏级现象,就是明证。由于“信息疫情”真假交织,这就需要严控信息发端的源头,在快速感染初始阶段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与时间赛跑,通过主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努力地还原事情真相等方法加以严格控制,阻断“信息疫情”的快速传播。
2 信息的过载性
信息过载性也是“信息疫情”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之所以会形成信息过载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信息发布的主体众多,时空聚焦,既有国际组织,又有国家机构;既有城市管理者,又有专家学者;既有各类媒体,又有不计其数的广大民众,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有些信息的传递重复率极高,从而形成了信息通道的拥堵。在这些过载的信息中,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信息,也有国家与城市管理者以及医学专业机构和学者的透明信息,还有亿万民众出于各种维度和方式发表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思、所感,以及出于各种原因加以隐瞒修改和虚构的信息,似是而非、不明真假和来源的非专业的猜测信息,如此等等,形成了信息满天飞、真相难分明的信息过载形态,一时让人们不知所向,不明所从。这种信息过载状态在疫情持续上升扩散一段时间内难以避免,但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来规避其带来的负效应。
3 关注的大众性
从新冠病毒产生至现在的感染人群分析,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毒性也比较高,传染对象可以用“一视同仁”来形容,即无论性别年龄、国别民族,也不论职位高低、家庭贫富;全球已确诊的病人中,既有98岁高龄的长者,也有不满周岁的婴儿,既有国家的部长高官,也有教授护士。当人们都清楚确诊病人A时,对受感染而未确诊的带病毒者B都尚不清楚,病毒传染的危险很可能就在附近或身边。这种情况促使形成了“信息疫情”关注的大众性特点。疫情涉及的广泛性使人们深切地认识到疫情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者、传递者、接受者,由于存在切身的生命威胁和对于亲朋好友的健康关心,都会不由自主地将有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布或转发出去,形成同屏共振。新冠病毒的疫情发展证明,人群密度高会带来感染风险大;同理,“信息疫情”涉及的广泛性也会带来大众的关注度高,并引发大风险的感染。因此,对于“信息疫情”需要进行立体阻击,大力推进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实现人人相连,人物相连,共享知识和信息,在关注的大众性中建立起更加安全、安心、安定的社会形态。
4 涉略的广泛性
“信息疫情”涉及医学、信息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营养学等诸多学科。这种学科和领域的广泛性使很多十分专业的知识信息难以简单地用“谣言止于智者”的一般信息传播规律来分析、研判和批评。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传染疾病,人们对其认知有一个过程,即使是权威医学专家在疫情发生的初期的分析研判也不一定符合后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信息疫情”的阻击需要通过“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和智慧,通过万众一心总体战的各方协力来加以阻断与防控。
5 内容的动态性
“信息疫情”可谓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2020年1月30日,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近一个月后的2月27日,谭德塞在记者会上强调:“我们正处在决定性的时刻。在过去两天里,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报告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了中国的新增确诊病例。”[5]仅过了一天,谭德塞于2月28日在日内瓦又进一步宣布,将新冠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此前的“高”上调至“非常高”的最高级别。[6]“信息疫情”的发展如同一场战争,战争局势呈现出此一时彼一时、“三十日河东、三十日河西”的动态性。以中国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0年1月下旬还是严防输出,一个月之后的2月下旬,针对疫情在海外呈现扩散态势,中国北京等城市加强了入境健康管理,来自或去过境外疫情严重地区的入境人员,要接受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14天。[7]同时,新华社于2月28日也发表了《阻断疫情输入要有这些“硬招”》的时评文章。[8]一个月前后,中国的疫情便形成了从严防输出至严防输出与严防输入并重的形势逆向转换。“信息疫情”的这种动态性需要人们始终保持踏准信息动态发展步伐的警觉,以底线思维注重做好难以预测的“信息疫情”的应对预案。
6 空间的跨域性
如果说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医院隔离、社区管控、封城封关、旅游限制等方法和手段来加以物理空间隔断的话,那么“信息疫情”的传播则无法隔离,具有空间跨域性的特点。新冠病毒无国界,“信息疫情”也无地域空间界限,需要同城和全国乃至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应对。2020年2月1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德国出席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题为“跨越东西差异、践行多边主义”演讲中表示,疫情让人们再次认识到,这是一个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时代,也是一个局部问题和全球问题彼此转化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加强全球治理,增进国际协调是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摆脱东西方的划分,超越南北方的差异,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
7 媒体的社交性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2020年2月12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一次真正的社交媒体“信息疫情”。[2]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这次“信息疫情”媒体社交性的重要特点。由于社交媒体具有民众持有多、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特征,“信息疫情”有加速传染扩大的风险。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球网民数量已达44.22亿,社交媒体占据了人们上网的大量时间;[10]而中国网民规模则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11]以上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巨量统计数据表明,在“信息疫情”中,社交媒体已经和将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而每天处于隔离宅居的场景中,人们时时都非常担心、恐惧和难熬,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交媒体的“信息疫情”。这种媒体社交性的巨大能量,既有正能量,也有负效应。除媒体社交性的特点外,“信息疫情”也呈现出载体多样性的全媒体传播特点,包括了网络、手机、纸媒、图像、广播、电视、微视频、大幅标语、大数据云平台等多样化的文献信息载体。
8 污名的歧视性
“信息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全世界传播着真假信息,助长了希望和恐慌,人们用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来形容这样的形态;而一些媒体借疫情发布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政治歧视、地域歧视的言论并进行污名化,这些煽动性的偏见在各类媒体上肆意发声并蔓延,欲博取公众的眼球和关注,从而引发出病毒之外的“次生灾害”。对于污名的歧视性的“信息疫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针对性地指出:“我有一个担扰,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很容易向针对无辜民众的歧视、侵犯人权和污名化的方向发展,只是因为他们的种族身份,我认为注意避免这些情况是很重要的。”[12]对于可能身处“信息疫情”战场中的每个人,谭德塞的建议则是“明智地分享,谨慎地点击,别盲目刷屏”。[13]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抗击疫情是人类对抗病毒的战争,可能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针对信息疫情的泛政治化,指出在这场战争中,人们既要防控新冠病毒,也要警惕和遏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病毒”,不尊重科学、过度反应的“恐慌病毒”,将疾病与特定地域、国家、族群画等号的“歧视病毒”,以及更危险的意识形态偏见、冷战思维、诋毁抹黑别国的“政治病毒”。[14]
9 真伪的难辨性
此起彼伏、潮起潮落般的“信息疫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伪交织,一次次触动着公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如围绕新冠病毒来源的各种阴谋论成为“信息疫情”中人们关注与议论的内容焦点之一。对于这一十分专业的医学问题,大多数民众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各方的专业与非专业发声所作结论尚缺乏充分的事实和数据的论证,有的则以“可能是”、“或许有”的“莫须有”态度推出,使亿万旁观者莫名其妙,难辨真伪。在似是而非的“信息疫情”面前,当真相并不明晰、证据也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更需要人们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2020年2月20日,谭德塞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不要对疫情妄加猜测或传播谣言,一切应以事实为依据,现在有很多虚假消息和阴谋论,我们要非常小心。不要相信未得到科学印证的消息。[15]对于真伪难辨的“信息疫情”,图书馆学情报学发挥了权威和专业辟谣能力。2020年2月中旬,针对读者咨询中提出《实证化中医基础理论及运用》一书中在十年前就预言了此次肺炎疫情的爆发,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以专业检索的能力,进行了地毯式搜索,证明此书并不存在,仅有一篇相似内容的论文中也并未有涉及任何与疫情预测相关的内容,所谓的预测结论并不存在,从而以十分专业的信息数据,使读者对于书的是否存在和传言的真伪有了自己的判断。[16]
10 效果的危害性
“信息疫情”之所以冠名“疫情”,说明其与新冠病毒一样,具有危害性。Sylvie
Briand博士指出,历史上伴随着每个传染病的爆发,“信息疫情”都会同时爆发,尤其在传染病爆发的初期,由于对新的疾病威胁很多信息未知,导致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出现,这些谣言和不实信息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1]为防控“信息疫情”,谭德塞曾多次发出权威声音。2020年1月28日,他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坚持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反对过度反应和不实之辞”;[17]1月30日,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世卫组织建议的措施包括打击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4]
2月20日,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不要对疫情妄加猜测或传播谣言,一切应以事实为依据。[18]这些权威声音对于防控“信息疫情”的危害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预防并控制“信息疫情”需要做到避免真空,说明真相。避免真空,就要使信息及时公开透明,使权威信息得以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主流;说明真相,就要让真正的事实和数据说话。同时,应对“信息疫情”不能停留在消极地屏蔽信息,而是应当切实了解人们的需求、担忧、疑虑和恐惧,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的应对建议和相关知识。
如果说“信息疫情”特指与新冠病毒来源、传播与防治相关的信息传播过速与信息过载的爆发状态,那么推而广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和外交领域,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信息疫情”,人们又应当如何防控,这是笔者在分析“信息疫情”特点时的启发和联想。(本文来源:图书馆杂志,2020年第3期,经作者授权发布)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病毒之外,“信息疫情”同样会危害健康[EB/OL].[2020-02-29].https://www.sohu.com/a/371954692_139908
[2]
世卫组织警告:相对新冠病毒,这个疫情更值得警惕[EB/OL].[2020-02-29].https://view.inews.qq.com/w2/20200215A0PXIQ00?tbkt=J&strategy=&openid=o04IBABmwVhwVnVLSmUNE1PZvan8&uid=&refer=wx_hot
[3] 谭德塞:最大敌人是污名化 假新闻比病毒传播更快[EB/OL].[2020-03-01].https://www.sohu.com/a/373473184_428290
[4]
张朋辉.世卫组织对中国控制疫情的能力充满信心[EB/OL].[2020-02-2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01/nw.D110000renmrb_20200201_1-03.htm
[5]
凌馨,沈忠浩.世卫组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于“决定性”时刻[EB/OL].[2020-02-29].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2/ddf0406764c746e5b6cf16e093e6c70c.shtml
[6] 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至“非常高” [EB/OL].[2020-02-2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2/29/c_1125641411.htm
[7] 2020年2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EB/OL].[2020-02-29].https://www.fmprc.gov.cn/web/fyrbt_673021/t1750552.shtml
[8] 韩梁.阻断疫情输入要有这些“硬招”[EB/OL].[2020-02-2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2/28/c_1125639156.htm
[9] 王毅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演讲[EB/OL].[2020=-02-29].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745338.shtml
[10] 全球网民数量新高:中国手机网民8.17亿 互联网普及率近六成[EB/OL].[2020-03-01].https://new.qq.com/omn/20190717/20190717A0B2LJ00.html
[11]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10-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12] 联合国秘书长充分认为中国抗疫努力呼吁避免歧视中国人[EB/OL].[2020-03-01].https://v.qq.com/x/page/r3061ynzktv.html
[13] 梁晓辉.“信息疫情”战场上切莫盲目刷屏[EB/OL].[]2020-03-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2-16/9093364.shtml
[14] 刘明洋.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警惕和遏制抹黑别国的“政治病毒”[EB/OL].[2020-02-29].http://www.xinhuanet.com/gangao/2020-02/28/c_1125641288.htm
[15] 谭德塞:勿对疫情妄加猜测或传播谣言[EB/OL].[2020-02-29].http://www.hi.chinanews.com/hnnew/2020-02-21/4_117896.html
[16] 一个关于“疫情”的所谓神预测:我们如何查证一本书的真伪?[EB/OL].[2020-03-0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065494
[17] 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EB/OL].[2020-02-2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1/29/nw.D110000renmrb_20200129_1-01.htm
[18]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勿对疫情妄加猜测或传播谣言[EB/OL]f.[2020-02-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11228780013077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