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始终秉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于长期坐冷板凳,心无旁骛终于直达远方
赵正旭教授从1992年开始从事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及地外遥操作操控作业平台的研制,一干就是三十年,一次次陷入困境,一次次突出重围,用坚持与拼搏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科研赞歌。
2008年,赵正旭教授毅然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带着自己研究16年的成果回到祖国,迅速投入到航天测控可视化技术攻关中。当时国内航天测控可视化领域一片空白,没有一个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赵正旭教授亲自上阵编码,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航天测控系统平台建立和调试,成功为嫦娥二号飞天绕月之旅护航。
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遥操作作业平台,大型科研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三维可视化建设,陆军装备云工程建设……几项重要科研项目同时进行,工作繁重程度和压力可想而知,赵正旭教授带领团队日夜赶工,凌晨一两点前很少下班,连日劳累导致身体开始反抗,“吃不下饭,吃什么吐什么”。付出终有回报,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在此次任务中,赵正旭教授领衔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作业平台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成功为38次航天工程保驾护航的背后,是赵正旭教授带领团队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战,但是赵正旭教授的身体却出现问题。已逾花甲之年的赵正旭教授,仍然坚持每天做科研,带领团队教师和学生废寝忘食,攻坚克难,团队里的年轻老师都很佩服赵老师旺盛的精力,但只有赵正旭教授心里清楚,已经有一根心脏血管堵塞98%,通往二楼办公室的26阶台阶,需要休息两次,才能成功“登顶”,但是正值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执行的关键阶段,还不是去做治疗的时候。为了不让家人和团队教师担心,每次心脏剧烈疼痛的时候,就会掏出手机假装查看信息。即便是这样,赵正旭教授依然坚持每天工作至深夜,俯身编译代码,书房的灯,一直是灭得最晚,亮得最早。还是在任务结束,中午去单位餐厅用餐的时候,从办公室到餐厅800米的短暂路程,赵正旭教授用了30分钟,休息了4次,三月的青岛,乍暖还寒,赵正旭教授的脸上却挂着黄豆大的汗珠。在团队教师的一再劝说下,赵正旭教授才同意去医院做手术,但是还念念不忘2018级4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还没批阅完。
赵正旭教授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绩后,很多人来高价购买他的研究成果,都被他婉言谢绝:“我研发这些系统的初衷不是为了钱,我只是想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点工作。”他的这份对科研、对祖国的深情和热情,也激励感染着团队里的年轻人,他们在赵正旭教授的带领下正在用争分夺秒的默默付出创造着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更大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