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近日传来喜讯,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参加的空间信息技术重大项目落户在位于我校的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的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操作团队承担了数字化空间信息测量与控制技术研发,合同额1075万元。
本项目旨在为国家空间技术工程提供一套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与服务平台,同时围绕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利用我校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操作团队的科研优势,结合团队同国家天文台和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过去十几年所建立的产学研共同体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凝聚参研单位多方人才和科研优势以及产业资源,力求在新形势下探索高效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密切结合和集成,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19年我校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长江学者赵正旭教授及其团队,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组建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操作团队,秉承“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效:
教学团队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拥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汇聚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人才,形成一支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学团队2021年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荣誉称号,赵正旭教授获评2021年度齐鲁最美教师。

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奖牌 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合影

齐鲁最美教师获奖证书 齐鲁最美教师奖杯
教学与科研融合。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专业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融合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各个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将科研与本科教学融为一体,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科研软硬件资源转化为教学平台,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实施、实习与实训有机结合,并扩展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系统性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将前沿科技带到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嫦娥四号、五号,天问一号等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任务等,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和创新训练,在校生设计和开发机器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季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机器人比赛季军等奖项,授权多项专利。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参赛师生合影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奖证书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19级研究生郑新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时说到:“我们青年人正处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守初心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探索,为我国软件自主可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一铿锵有力的青年声音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

赵正旭教授指导学生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
构建军产学研共同体,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2020年8月,我校联合国家航天局、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共建“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国家航天局、青岛古镇口核心区、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博特利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雄安天系卫星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机构,共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室,在航天测控与可视化遥操作、高端装备智能监测、摩擦学测试仪器等领域独具专业特色。2020年获批“山东省高端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遥操作工程实验室”,2021年已完成“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室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聚焦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强化仪器科学与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0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2021年获批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空间装备与监测技术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