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为祖国航天事业装上“千里眼”——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路可视化研究团队侧记

报道时间:2022-04-20

媒体来源:大众网


        2022年4月16日,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平安着陆,宣告“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旅程,顺利“回家”。与此同时,在青岛理工大学,由赵正旭教授领衔的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团队全体成员也起立鼓掌,他们把掌声送给返航的航天员,也送给了自己——第41次顺利完成国家航天工程的实时三维可视化控制与指挥任务。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团队由教授赵正旭担任首席科学家。2021年,赵正旭获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齐鲁最美教师,他用精于业、谨于学、勤于教的赤诚之心,带领团队躬身于教学、科研岗位,以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不断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战略发展实际中,不断推动航天可视化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的探求永远不要畏缩不前”,赵正旭教授始终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常年奔波于航天工程任务现场和实验室之间,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及地外遥操作操控作业平台,打破了国外对于我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探月工程以及空间站建设提供了精确实时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手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科研空白,为解决我国航天事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忘初心重师道,谆谆善诱引路人

  在平日的授课中,赵正旭深入挖掘航天测控与大国制造典型案例、大国工匠闪光事迹等思政元素,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通过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沉浸式体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希望年轻人树立远大的志向,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锲而不舍、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尽早确定好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这是赵正旭对年轻学生的诚挚寄语。

  “我们青年人正处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守初心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探索,为我国软件自主可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一铿锵有力的青年声音来自于2019级研究生郑新新。

  赵正旭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养成学生潜心研究和踏实做事的态度,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十二号以及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等43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任务等,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指导学生参加ICAN国际创新大赛、“挑战杯”·鲁南制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比赛,累计荣获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50余项、三等奖80余项。



  乘风破浪开新局,担当使命聚团队

  科研工作并非单打独斗,赵正旭教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传授给研究队伍的年轻人,主动帮助年轻教师明晰研究方向,经常带领团队开展教学研讨、科学研究等相关的交流活动,“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靠的是大家协同和团队的合力,我希望的是水涨船高,而不是鹤立鸡群。”  “在我们口中,他一直都是平易近人的‘老赵’;在我们心里,他永远都是为师立范的‘赵老’”,谈到赵正旭,这是众口如一的心声。

  赵正旭特别注重团队建设,重视群体凝聚力,在他的影响、支持和帮助下,所在的测控技术与机电工程教师团队的年轻教师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近五年,引进航天可视化科研团队1支,培育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青年泰山学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3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这些后起之秀承袭团队精神,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团队发展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批生力军。依托团队建立了数字孪生大科学中心、山东省高端装备数字孪生与可视化遥操作工程实验室,以团队教师为主体申报获批测控技术与仪器山东省一流专业。

  团队连续两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2项。2021年,赵正旭领衔的测控技术与机电工程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协同育人话科研 产教融合谋新篇

  在课堂教学之外,以赵正旭为代表的青岛理工大学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科研与本科教学融为一体,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科研软硬件资源转化为教学平台,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专业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融合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各个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

  2020年8月,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参加的空间信息技术重大项目落户青岛理工大学的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操作团队承担了数字化空间信息测量与控制技术研发。

  他们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将前沿科技带到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嫦娥四号、五号,天问一号等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任务等,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和创新训练,在校生设计和开发机器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季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机器人比赛季军等奖项,授权多项专利。

  授之以技、明之以道、言传身教。在讲台之外,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可视化研究团队排除困难,为祖国航天事业装上“千里眼”;他们立足讲台教书育人,激励一批批年轻人砥砺奋进,“不怕艰难困苦,敢想敢试敢干”是他们对学生的寄语,也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原文链接:http://edu.dzwww.com/rcjy/qzgl/202204/t20220420_10127229.htm